勇攀科技高峰的“追光者”——科学家精神背后的故事

2024-10-09

  

勇攀科技高峰的“追光者”——科学家精神背后的故事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■◆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  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中,以“爱国★★★◆★、创新、求实★◆★★★◆、奉献、协同★■、育人”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得以涵育发展◆◆◆■■★、发扬光大。这一精神◆■★,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观照,是大德、公德■■、品德在科技界的生动写照◆◆★,正在全社会汇聚起正能量◆■■、振奋起精气神◆◆■★,助力科学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祖国大地。

  在外国长期对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,中国想要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非常艰难。黄大年跑遍了与航空重力梯度仪研究相关的所有科研院所摸“家底儿”■★★■★,然后便把自己关进办公室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高度重视科技发展、关心科技工作者,围绕推进科技创新■■★■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,对科技工作者寄予厚望◆■■◆■★。近年来,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习的殷殷嘱托,以国之昌盛、民之福祉为己任,立足岗位■■■◆◆,拼搏奋进,助力今日之中国信息畅通、高铁飞驰、“神舟”飞天◆★、“嫦娥”探月■■★★◆■、★■■◆■★“蛟龙”入水■◆■★★、“天河”运转……处处释放着科技发展的无限生机和澎湃动力★■■。新时代新征程上◆■★◆,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继续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,满怀信心,迎难而上,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和力量■◆■★!

 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■★■★★,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■■◆★◆◆,不畏艰难,无私奉献★★■■,为科学技术进步、人民生活改善★◆、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。从■◆“两弹一星■◆■”到载人航天,从“天眼★■★”问天到万米深潜……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,不断书写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恢弘篇章■■◆■。

  2014年,师昌绪的心脏停止了跳动■★,也是在这一年,他被评为“感动中国年度人物★◆★◆”。2015年初,当“感动中国”节目组将这座“迟到”的奖杯送到师昌绪夫人手中时★★◆◆■,老人眼含热泪■■◆,话语铿锵:“师昌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人,不过他有一颗报国的心■★,他是尽了他的能力。我相信,每个人能力虽然有大小◆◆◆★★,但只要踏实工作■◆■★■★,又能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事情,将来都能感动中国!”

  2009年12月,经过几番思考,黄大年毅然放弃剑桥之畔处于巅峰的事业★◆◆,回到长春◆■◆,只为赴一个与祖国的约定:◆■“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,是从东北这块黑土地走出去的,吉林大学是我梦开始的地方,我就一定会回到这里!”

  师昌绪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、战略科学家◆■★■◆★。1948年,28岁的师昌绪远赴重洋■◆★★■,来到美国,学习真空冶金技术。面对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◆◆■■★,好学的他仅用9个月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,而后又用不到两年半时间以全A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。此时,新中国刚刚成立★■■◆★,百废待兴◆★,身在大洋彼岸的师昌绪热切地渴盼投身祖国建设的滚滚洪流中。他说★■◆:“人生观定了以后,它就永远不会变。我的人生观就是要使祖国强大◆■◆■。”然而★◆★,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师昌绪的回国计划,他本人也因研究成绩斐然而成为美国明令禁止离境的35名中国留学生之一。

  在师昌绪的带领下,课题组全体横下一颗心,吃住在实验室■★★◆◆,仅用一年时间就攻克了造型、脱芯、合金质量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关。1966年12月◆◆,由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片铸造九孔空心涡轮叶片装机试车成功■★★◆★★,◆★“战鹰”终于换上了新■★◆★“心脏”。1975年,空心涡轮叶片的生产基地由辽宁转移到贵州。此时◆◆,年近六旬的师昌绪主动请缨,要求带队赴贵州协助生产。在大山深处,他同技术人员吃在一起◆★■★◆◆,干在一处,住最简易的招待所,吃变质的大米,喝未经消毒的河水,手把手向工人传授知识技能,大大提高了该厂生产空心涡轮叶片的合格率,助力几百架军机翱翔蓝天■◆◆★★。

  “这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研究,我愿意做。”黄大年二话不说★★◆,便挑起重担。

  “八载隔洋同对月,一心挫霸誓归国★◆★◆■。”1955年6月,在与美国当局周旋抗争了整整3年后■★◆★,师昌绪终于冲破重重阻挠★■★★,回到祖国的怀抱■◆★■■◆,服从分配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。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后,面对祖国建设需要,师昌绪二话没说■★,便将自己的研究领域由原来的物理冶金转向炼铁、炼钢和轧钢技术研究。1964年寒冬的一个深夜,时任航空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的荣科敲开了师昌绪家的大门■◆■,提出希望由他来担纲飞机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发任务。在一无专家、二无资料的情况下,师昌绪毫不犹豫接下了这块“硬骨头◆■◆◆”◆★。他说:“我心中没底,但是我知道有答案。答案就是美国做成了,我们一定能做成!★◆”

  2018年5月,“黄大年创新实验班◆★◆”授牌仪式在吉林大学举行。仪式上◆★,■■■◆“黄大年班★◆”的学生将右手高高举起、紧紧握住,庄严宣誓道:“振兴中华■◆■■◆◆,乃我辈之责◆■■■。我们要沿着黄老师的足迹奋勇前行,黄大年精神将永存心间!★■◆■◆★”

  科学研究严肃且庄重■◆,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,科技工作者既要有严谨严格的作风,又要有敢想敢干的精神。严谨求实、探索创新★■◆★★★,是一代代科学家的坚守与坚持。

  1988年,黄大年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◆■■★: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,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,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。归国7年◆★,黄大年像陀螺般不知疲倦地旋转,常常忘了睡觉◆◆◆★■■、忘了吃饭◆★★■。2016年11月29日凌晨◆■,黄大年晕倒在出差途中◆★■,经查,已是胆管癌晚期……

  科学事业是接力事业◆◆■★■◆,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★◆。现代科技迅猛发展★■★◆■,各学科交叉融合是必然趋势◆★◆■◆,单丝不成线,只有集智攻关才能形成强大合力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,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识才育才、推动合作的光荣使命,为科技发展■★◆★、人才成长铺路搭桥◆■■、鞠躬尽瘁。

  在黄大年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执着探索下,我国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。近年来,航空重力梯度仪系统在探明国外深海大型油田■■、盆地边缘大型油气田等成功实验中,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◆◆◆◆★■,成为“颠覆性”技术推动行业发展的典范◆■■。2016年◆★,在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验收会上■◆◆◆,黄大年团队的研究成果入选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■★★◆◆。

  1930年的一天,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读《科学》杂志,一篇名为《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》的论文深深地吸引了他◆◆■★。作者在文中指出了苏家驹——一名大学教授◆■■◆◆★,在代数运算中的错误■■◆◆■。文章极具才华,但作者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。熊庆来很纳闷,下意识地问道:“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?”周围的人摇摇头◆★★★。“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?”大家又面面相觑。所谓★■“无巧不成书”★■■,此时★■◆★,恰好有一位江苏籍的教员在场■■★★,他想起自己弟弟有一个同学名叫华罗庚,就回答道:“这个华罗庚哪里教过什么大学■◆★?他只念过初中,听说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。”熊庆来听后惊奇不已:一个初中毕业生,竟能写出如此高深的数学论文,必是奇才。他当即作出决定◆■,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◆★★。从此◆★■◆★★,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◆■◆■★■。在这里,他如鱼得水,每天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,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■■■◆◆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凭借着超出常人的毅力与坚持★★◆■◆,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,成为卓越的★◆■“人民数学家”■◆。

  爱国是科学家精神之魂,奉献是科学家的宝贵品质。爱国奉献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文字和空洞的口号,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和融入血脉中的担当★◆◆■◆■。百余年来,科技工作者把深厚的爱国情怀融入科技兴国的理想信念中★■■,谱写出一曲曲直抵人心的动人乐章。

  科技强国一直被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视作自己的使命。1992年,品学兼优◆■◆★★、科研能力突出的他被选送至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。在英国,他潜心学习地球物理学前沿科学技术,一步步成长为世界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★◆★■■“领头羊◆■◆★■■”。

  2010年,科技部一个航空重力梯度仪项目找上了刚刚归国的黄大年。航空重力梯度仪■★◆,形象地说,就是给飞机◆◆■、舰船、卫星等移动平台安装上“千里眼◆◆■■★”,以◆■◆■◆★“看穿”地下每一个角落。这一技术不仅可以民用,进行深层能源的分布探测,更关乎国土安全,能让潜伏在深海的目标无处遁形。

  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伟大育人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,我国的科研队伍持续壮大、人才辈出,我国的科技事业繁荣发展、成绩斐然。